送魏万之京
李颀〔唐代〕
朝闻游子唱离歌,昨夜微霜初渡河。
鸿雁不堪愁里听,云山况是客中过。
关城树色催寒近,御苑砧声向晚多。(树 一作:曙)
莫见长安行乐处,空令岁月易蹉跎。(莫见 一作:莫是)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,昨夜薄霜刚刚渡过黄河。
怀愁之人实在不忍听那鸿雁哀鸣,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,身在旅途的异乡客。
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,天气愈来愈冷,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。
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,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。
注释
魏万:唐肃宗上元元年进士(760年)。尝居王屋山,号王屋山人,后改名魏颢,是盛唐诗人李颀的晚辈朋友。
游子:指魏万。
离歌:离别的歌。
微霜:薄霜,指秋意已深。
初渡河:刚刚渡过黄河。魏万家住王屋山,在黄河北岸,去长安必须渡河
赏析
这是一首送别诗,被送者为诗人晚辈。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。首联用倒戟法落笔,点出出发前,微霜初落,深秋萧瑟;颔联写离秋,写游子面对云山,黯然伤神;颈联介绍长安秋色,暗寓此地不可长留;末联以长者风度,嘱咐魏万,长安虽乐,不要虚掷光阴,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。诗人把叙事、写景、抒情融合在一起,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、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,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,抒发了诗人的感慨,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。全诗自然真切,情深意长,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。
首联“朝闻游子唱离歌”,先说魏万的走,后用“昨夜微霜初渡河”,点出前一夜的景象,用倒戟而入的笔法,极为得势。“初渡河”,把
创作背景
魏万后改名魏颢。他曾求仙学道,隐居王屋山。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,两人却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“忘年交”。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,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萧涤非 等·唐诗鉴赏辞典·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
简析
《送魏万之京》是一首送别诗,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。首联用倒戟法落笔,点出出发前,微霜初落,深秋萧瑟;颔联写离愁,写游子面对云山,黯然伤神;颈联介绍长安秋色,暗寓此地不可长留;尾联以长者风度,嘱咐魏万,长安虽乐,不要虚掷光阴,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。诗人把叙事、写景、抒情融为一体,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、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,表现出他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,抒发了感慨,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。全诗自然真切,情深意长,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。
李颀
李颀(690-751),汉族,东川(今四川三台)人(有争议),唐代诗人。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。开元二十三年进士,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,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,风格豪放,慷慨悲凉,七言歌行尤具特色。 132篇诗文 96条名句
临终歌
李白〔唐代〕
大鹏飞兮振八裔,中天摧兮力不济。
馀风激兮万世,游扶桑兮挂左袂。(左袂 一作:石袂)
后人得之传此,仲尼亡兮谁为出涕。
小石潭记
柳宗元〔唐代〕
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闻水声,如鸣珮环,心乐之。伐竹取道,下见小潭,水尤清冽。全石以为底,近岸,卷石底以出,为坻,为屿,为嵁,为岩。青树翠蔓,蒙络摇缀,参差披拂。(珮 一作:佩)
潭中鱼可百许头,皆若空游无所依。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。佁然不动,俶尔远逝,往来翕忽,似与游者相乐。(下澈 一作:下彻)
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。其岸势犬牙差互,不可知其源。
坐潭上,四面竹树环合,寂寥无人,凄神寒骨,悄怆幽邃。以其境过清,不可久居,乃记之而去。
同游者:吴武陵,龚古,余弟宗玄。隶而从者,崔氏二小生,曰恕己,曰奉壹。
送陈章甫
李颀〔唐代〕
四月南风大麦黄,枣花未落桐阴长。(阴 一作:叶)
青山朝别暮还见,嘶马出门思旧乡。
陈侯立身何坦荡,虬须虎眉仍大颡。
腹中贮书一万卷,不肯低头在草莽。
东门酤酒饮我曹,心轻万事如鸿毛。
醉卧不知白日暮,有时空望孤云高。
长河浪头连天黑,津口停舟渡不得。
郑国游人未及家,洛阳行子空叹息。
闻道故林相识多,罢官昨日今如何。